校长·我们的2017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2-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引领和见证中小学教育生命脉动 

本刊编辑 齐林泉

    2017年,立足于新形势、新时代之中,我刊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并依托全国知名教育机构和专家为每位校长作出最权威和最专业的解读。同时,我们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以专业视角观照和报道走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前沿的学校教育。以此,充分发挥我报作为主流教育专业媒体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今年,党的十九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也带领我国教育走进了新时代。我刊不仅在第一时间围绕这次大会勾画了我国基础教育令人振奋的蓝图——“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开设了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先生主持的“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系列,还紧扣党的十九大主题,以《走向2030年的教育》《学校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挑战》《“第一校长”站台 农村学校走强》《现代化乡村校建设的“华西故事”》等文,全面解读新时代教育政策,关照新时代学校发展。

    随着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新阶段的到来,今年《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等教育新政如一阵阵春风扑面而来。我刊及时跟进解读,先后有《以整体构建力推专业发展》《铺平中小学校管理“最后一公里”》《普及不唯量 攻坚重在质》等文刊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对未来教育充满向往,这个话题也引发热议。对此,我们推出的《未来已来,将至已至——走向2030年的教育》《迎接走向未来的学校教育转型》《“未来教育”的存在与时间》等文以及“探寻·未来学校与智慧教育”系列深受读者喜爱。同时,新高考改革所带来的学校转型,依然是被高度关注的焦点,我们策划了“新高考来了:育人模式迎变革”等选题,也推出《教育要为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准备》《寻找一流中学建设的“中国魂”》《学校转型:从“流水线”到“个性化定制”》《办“离学生最近”的学校》等文来做回应。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及其工作与生活的状态,也是我们时刻关注的,《力求专业规范,建设优质队伍》《今天中小学校长在想什么》《中小学校长都在忙什么?》等文充满了对中小学校长专业成长与工作生活的关切。此外,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与教育“精准帮扶”,我们也致力于《无围墙的学校 无边界的校园》《名校长“领航”到边疆》《永兴岛上助学记》等文所关注的这一实际经验与行动。

    专业深度,是我们专业周刊的生命活力所在。在年初,我们曾推出毛亚庆、石中英、程方平等一批国内中小学教育研究名家之作,以新年特稿形式,给新年度的学校教育指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他们从学校教育发展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核心内容、方法手段、治理机制等方面,强调以人为本的回归,着力整体、综合、公平,关注平等与活力、素养与知识、技术与思想等的侧重与相融,给出了学校教育全新的引领。随后,以袁振国、杨志成、钟启泉、张新平等教育名家领衔的名家专栏,开辟了“与校长们聊聊教育2030”“核心素养的哲学解读”“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适合的教育”等系列,更是多次被呼“疯传”,直接影响到教育部相关司局、江苏省教育厅等教育决策部门的政策研究与制定。

    一年来,我们与校长同行,与教育家共成长,一起见证中小学教育生命的脉动。

沉下心来感悟学校成长

本刊编辑 苏婷

    教育一直被时代的大潮所推动、为改革的需要所促动。在快节奏中,在全国各地、城市乡村、大大小小的学校里,教育教学改革都是工作的主基调。在我们的《实务》版上,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办学亮点”专栏里展露身影的学校,有的是多年前启动的改革,如今终见收获;有的是根据时势和社会发展推出的新举措,也初有成效。每所学校的亮点,都亮在各项工作围绕着“改革”这个中心词,伸展、蔓延、深化、迁移。于是,大家在本报七版就陆续读到《让美流进孩子心田》(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校长王文森)、《高中课改成就文化自觉》(安徽合肥一中校长陈栋)、《“银杏文化”浸润出校本化核心素养》(浙江省湖州市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邓承敏)、《向学生传递生命的气息》(北京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用“健教育”培育“健强人”》(浙江省绍兴市上虞中学校长闾剑宝)、《从地域文化里“挖”出学校特色》(江苏省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校长任祥春)等文章。这些“亮点”都有亮眼之处,展现着基础教育学校的不同“身姿”,也从多侧面显示出当今校长、教师的风采。

    更为可喜的是,在改革过程中,农村小规模学校不甘坐等,边远地区也没有落下,都积极投身其中。《实务》版推出的《规模小不能没内涵》(甘肃省静宁县城川教委大寨小学校长王富贵)、《“幸福课程”扮靓藏区农村学校》(西藏拉萨达孜中学校长索朗、名校长工作室王彩彦),就是它们的代表。

    今年,新栏目“亮点对话”在《实务》版登场,选择学校工作的亮点、特色,由记者与校长对话,探讨改革路径和方法。《陈胸怀:办一所“现代社区学校”》《闫华英:抹一片“校园国防绿”》《李素香:海阔天空涵养现代气质》,已经作了初步尝试。

    与时事对接,跟进新闻点,也是本刊一直的探索。比如今年3月,结合彼时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刘建及时写出《以规训惩罚治校园欺凌》,为校长们支招儿,同时的“名校长专栏”里,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也发出了《理性对待欺凌事件》的声音;根据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山东省滕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满建宇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提出了修订完善的建议:《规范校长由内而外的成长》;当“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时,上海复兴高级中学校长陈永平介绍了自己《高低结合促学生发展》的思考和对策;面对全能小学教师的培养难题,吉林师范大学教授刘树仁、杨景海结合该校《全方位打造小学全科教师》的经验,给出了建议。

    而在“探索”栏目中,一些学校有个性的探索实践,给大家带来愉快的分享:《家校互动,教育生态升级优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中学校长邓加富)、《“例会风景”成了教师期盼》(湖南省郴州市第一完全小学校长万淑兰)《分层教学“升级”走班制》(山东省青岛第四中学林梦如)《把教师“拉进”学校管理圈》(湖南省株洲市红旗路小学校长吴健),等等。

    回望一年,盘点版面,深感学校的改革逐渐站上了高点:高,意味着高位,也意味着深度。改革不再是初期的一些表面文章和“花架子”,而是有理念、有设计、有方法、有行动、有效果的真改革。这一年中,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北外附校(北京)校长林为民、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和人大附中校长翟晓宁等分别走进“名校长专栏”,开设系列讲座,对校长办学进行高位引领。

    热情依旧,理性“来袭”,是改革走过几年、十几年甚或更长时间后,诸多校长经过学习、反思发生的变化,也是改革更为成熟的标志。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到踏踏实实、安安静静,既是一个过程,也可看作一个结果。在会议、采访、约稿时,现在时常可以听到有校长强调“冷静”“沉下去”,谈到不能再搞那些大轰大嗡的“改革”。这个“静”字让人欣喜:让改革带给学校更多厚重的内涵吧。

为校长打下最适合的“追光”

本刊编辑 李萍

    细细翻阅校长周刊人物版小样,就像资料馆里的黑白老电影,静水长流,娓娓道来。校长不仅是角色或职业,更是一种责任,他们承载着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期望。探索与改革的实践,记录下他们的步伐;使命感与担当精神,锐化了他们的轮廓。

    我们在不断地微调中,给予他们最适合的“追光”。抱着这样的心情,在2017年的尾声,回望这群点亮了校长周刊人物版的“主人公”。

    “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标志。”奥地利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曾这样点评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没有主角光环、没有特效加持,唯有毅力是最后的盾牌。乡村学校的校长难处颇多,面对薄弱的校情、积极性不高的师生和来自各方的教改阻力,如何能将学校带上转型升级之路?或许,毅力是最好的答案。

    从歇马中学毕业的陈洪明又回到了母校,他的口头禅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主动找社会力量筹资翻新学校,引入青山唢呐文化、让师生接受课改,循序渐进,持久推动(《陈洪明:希望是山区学校必需品》);“绕荷塘乡转了一圈”的水滴学校校长冯顺科,总结了一条采茶、养鸭的“致富”之路,只是这致富为的是给师生提供优质的工作学习环境(《冯顺科:不一样的乡村校“升级”路》);刚过50岁就已两鬓斑白的校长李荣胜,在码市中学待了20多年,可他似乎还没待够,心愿是“在码市中学干到退休”,家校共管,开辟德育新路径(《“杉木”校长李荣胜》)。根植于乡土资源,他们中有人将学校办成了城里学校艳羡的“足球学校”“园林式中学”“红色教育基地”……

    这样的校长还有很多:廖志中打造出了农村校的“克明”品牌;唐宝桐和教师靠着手提肩扛“背”出了一所美丽村小;浮邱山下的刘学安用土生土长的教育理念,让鸬鹚渡镇完全小学走出了信息教育荒芜地带,等等。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这是“乡村校长系列”中近40名校长的共性。他们让我们看到,作为平凡人的校长,凭借着毅力,通过不断历练,做成了不平凡之事。所以,有人说乡村校长与薄弱学校是互相成就的关系,也未为不可。

    而在2017年,另外的25名校长则在共同探讨同一个课题:作为推动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基础细胞,校长可以做到哪一步?作为教育部“国培计划”——卓越校长领航工程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的首批学员,他们的目光早已超越自身学校的发展。

    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严华银曾在对江苏培训基地学员校长的点评中指出,名校长工作的使命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容”和共享,“优质教育不在‘一室之内’”。“共享”一词被《咬文嚼字》评选为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共享精神也贯穿了2017年名校长工作始终——在西安高级中学校长辛军锋的工作室中,“共享”基因根植于每一名成员校的发展中;在云南省玉溪市第一小学杨琼英校长工作室,“九久童心”画出了帮扶同心圆;而遥远的新疆乌鲁木齐第十六中学校长张焱冰工作室则跨域时空距离,深度引领进入“直播时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以办好优质学校回报这一方水土。苏州振华中学周颖校长工作室《智慧学习:苏派教学薪火相传》、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刘艳伟校长工作室《“阳光教育”照龙江》、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杨立雄校长工作室《“生态教育”描绘云南印象》、南昌市第十九中学朱毛智校长工作室《打造教育帮扶的“赣范儿”》,等等。他们在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引领示范,辐射深远。

    茨威格曾慨叹:“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以此推之,在校长周刊人物版上出现的每一名校长,还有和他们一样在自己所选择的教育事业中坚守教育理想、照亮教育改革和探索之路的校长们,应该是幸运的。他们像一颗颗星星,在钟爱的教育事业中,留下了自己绚丽的轨迹。

在守望中感知教育温度

本刊特约编辑 谌涛

    现在许多的中小学学校规模越办越大、条件越来越好,校长也越来越忙,再大的学校校长也不能疏远了教师和学生,再忙的校长也不能少了冷静与反思。学校教育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事业,学校管理也考验和展现着校长们的智慧、温度和情怀。“校长·茶坊”致力于为校长和管理干部们提供一个分享教育智慧、体味教育温度、抒发教育情怀的平台。